首页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连云港工勘院:春风为伴植新绿 共筑候鸟“保护网”

AV3A5258.JPG

3月12日植树节,江苏连云港地质工程勘察院党总支第三党支部联合江苏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机关党支部、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一自然资源所党支部,走进连云港市海州区云台街道南云台小岛山,开展“为候鸟筑巢·向青山致意”生态共建活动。30余名党员志愿者与坚守山林29年的“候鸟卫士”龚连共同栽种紫荆、黑松等树种100余株,为这座栖息着白鹭、夜鹭、灰鹭等3万余只候鸟的“生态绿岛”织就更密实的保护网。

小岛山因独特的湿地环境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活动过程中,三家单位的志愿者们还实地进行无人机航拍、土壤采样、植被种类及数量调查,以期进一步精准划定“微生态”植被调整区,丰富并改善当地生态系统。下山途中,龚连与志愿者们边走边聊,让大家认识了苦芥菜、多被银莲花、黄连木等许多以前不知名的野生草木。茂密山林上,随时可见成群的灰鹭、青鹭、夜鹭停歇在枝头,人声稍大便会惊起满山鹭鸟,遮蔽一片天空,振翅声、鸣叫声不绝于耳。

AV3A5604.JPG

龚连说,山脚下的鱼塘和小河目前处于“野生”状态。每年八九月份,这里就成了雏鸟的“训练场”,亲鸟会带着雏鸟在这里练习捕鱼等生存技能。偶而会有不愿离巢的懒蛋赖在巢中,亲鸟会叼着小鱼过来,等雏鸟起身探头的瞬间突然振翅,逼得小家伙只能扑腾着跟上!志愿者们屏息凝神,仿佛看见羽翼未丰的幼鸟在踉跄中学会振翅。

山脚的守护者小屋,是一座微型生态博物馆,陈列着29年来一个守护者“自然日记”。泛黄的观测笔记里记录着他发现全球首例变异的牛背鹭的瞬间;一面墙上错落有致地张贴着数十张照片,其中有省市领导、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专家、动植物学家、志愿团队、中小学生,也有在小岛山留下足迹的珍稀候鸟;窗台排列着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基地铜牌;书柜里塞满“生态卫士”“民间河长”“高素质农民”奖杯,缝隙中还卡着几片羽毛标本。  

“现在虽然有了红外相机帮我‘值班’,但是我还是习惯了巡山护林,每天到山上走走,让山里的“天外来客”知晓彼此的存在,相依共存,每当外出总感觉丢掉了什么,心心念念全是小岛山,人与自然真的是命运共同体。”龚连抚摸着鸟保组织赠送的设备箱,屏幕上正实时传回夜鹭归巢的画面。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一自然资源所所长吴赛松感叹:“我们要把这种‘科技眼+铁脚板’模式复制到辖区的11个生态节点,让守护者的孤独坚守变成全民接力。”

夕阳西下,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轻摇,惊起的鹭群如流动的素纱掠过天际。29年前那个仅存10多只鸟的荒山,如今正以3万双羽翼的扑簌声,应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叩问。

中国自然资源报3月28日报道了本次活动1111_1.jpg

中国自然资源报3月28日报道了本次活动

 (连云港工勘院 陶健)